皖南医学院学报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Wannan

  • 肾上腺素对蟾蜍心脏的抑制现象

    张甫同;张文惠;徐祖达;孙瑞元;

    肾上腺素对心脏有正性变力性和正性变时性作用。但在本实验条件下,发现在用了高浓度肾上腺素后再次用药,或以心得安阻断β受体后用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并证明;这种抑制效应,为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本身的作用,与其制剂中的“稳定剂”以及所呈的酸性无密切关系,且可能既不是通过β受体或α受体,又不是通过M受体,而是通过其他途径产生的。其确切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1985年04期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鼠实体型网状细胞肉瘤(SRS)的初步实验性观察

    许在生;贾雪梅;汤美蓉;张甫同;齐易详;

    本实验对小鼠实体型网状细胞肉瘤(SRS)的生长情况、组织学、细胞化学等进行了初步观察。观察到ACP、DNA、LDH和SDH在瘤组织中的含量随着肿瘤生长而渐增加,而糖原在瘤组织中含量较少,AKP则呈阴性反应。

    1985年04期 250-25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休宁三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的报告

    刘雪霞;杨大林;窦骏;

    <正> 1982年10月我们在皖南歙县所采集的溪蟹体内,除检获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外,尚获得三平正并殖吸虫与扁囊并殖吸虫囊蚴,并分别感染家犬获得成虫。笔者曾将此项发现作了报导,并描述了两种新发现的并殖吸虫的形态特征。1984年10月又在休宁县流口区的溪蟹体内检获上述三种并殖吸虫囊蚴。现将感染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所有溪蟹均采自休宁县流口区。按体重分10克以上(简称大蟹),5-10克(中蟹),6克以下(小蟹)三组,总共检查100只溪蟹。溪蟹逐个捣碎,水洗沉淀后于解剖镜下检获囊蚴,并分別记录不同体重的每只雌、雄蟹体内卫氏、三平正与扁囊并殖吸虫的囊蚴数,统计其感染率及感染度。

    1985年04期 25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型日本血吸虫病性侏儒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功能测定(附19例分析)

    陆仁康;何运钰;刘英;陈惠云;张立;李竞;徐志羣;闵庆传;汪太平;张庆堂;袁雪雯;葛麟俊;邱秀娣;龚岳亭;

    本文对19例12~20岁的青少年型血吸虫病性侏儒症患者的LRH和TRH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兴奋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了观察。初步表明:该类患者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反馈机制大致正常。垂体GH、LH、TSH、PRL等激素并不缺乏,其储备功能亦大致正常。但周围靶腺激素不正常,这与垂体性侏儒症等明显不同,亦与中老年晚血患者的情况不同。因此,我们认为使用LRH和TRH作垂体兴奋试验将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可能把该症从继发性垂体性侏儒症和晚血的分类中区分出来,这对改善其预后也不无裨益。

    1985年04期 255-26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肺不张病因诊断的价值

    胡华震;

    35例肺叶不张患者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通过纤支镜检查肺不张病因得到证实,在35例肺不张中,最后检查结果表明;21例证实为肺癌,10例为非特异性炎症,3例为结核,1例为血块堵塞。35例中有6例中叶肺不张,其中3例证实为肺癌,3例为结核。说明纤支镜检查是明确肺不张病因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作者指出,必须进一步检查肺不张的原因,并立即进行治疗。

    1985年04期 26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期性内斜视一例

    高新民;

    <正> 周期性内斜视是较少见的限位不正。一九三九年三国政吉在日本首先报告一例,以后外国文献中报告约四十例。国内仅八十年代由郑立冬、赵勤报告六例。作者最近曾遇一例,情况较国内六例报告稍有差异,故摘要报告如下: 患者王某某,男,5岁半,住址:祁门县茶厂,一九八○年三月十四日初诊。其父代诉:半月前因“感冒”发热,在本厂医务室服药后痊愈。但感右眼不适,始发现右眼内斜,但两天后复正,后又复斜。每于右眼内斜时,感右眼不适。复视。此后正位二天,斜位二天,正位时无任何症状。第一胎足月顺产。家族中无斜视患者。体检:除右眼内斜,全身正常。眼部所见:视力两眼均为1.5,双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均未见异常。扩瞳双眼眼底正常。

    1985年04期 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周期性麻痹

    朱钦霞;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可伴发周期性麻痹。本文报告14例,占甲亢病人的5%。其中13例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1例为正钾型。本文简要评述甲亢并周期性麻痹的发病机理、临床特征及治疗。认为周期性麻痹发作与低钾血症、胰岛索分泌过多、肾上腺素能兴奋性增高及血浆醛同酮水平提高等因素有关。

    1985年04期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胰管蛔虫性胰腺炎一例

    房淑彬;李迺刚;

    <正> 患者女,43岁,农民。因左上腹剧痛,频繁呕吐胆汁样物1天。左上腹肿块伴低热,食欲减退1月入院。体检:一般状况好,神志清楚。体温38℃,血压110/80mmHg。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软,左中上腹可触及-6×4Cm大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固定,有压痛,肿块听诊无杂音,腹水征阴性。化验:白细胞6200,中性68%,淋巴62%,血红蛋白10.5克。硷性磷酸酶(?),尿淀粉酶8~(?),肝功能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无异常发现。超声波探及上腹部一前后径5Cm实质性不均匀肿块与肝脏无联系。超声断层摄影检查上腹肿块区,超声横切面图显示 6×4 Cm实质性暗区。诊断:胰腺癌。治疗:入院后第七天,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腺弥漫性肿大,质地硬,胰体,尾部表面布满白色米粒大小

    1985年04期 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前分支阻滞75例临床分析

    姜辉;

    本文对75例左前分支阻滞病人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年龄>40岁66例,占88%,LA-DB的诊断标准电轴左偏超过-45°,并讨论了左前分支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及其双束支阻滞的预后。

    1985年04期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的体会

    房淑彬;刘中金;李涛;

    本文报道25例胆道术后残留结石患者,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的初步经验。25例胆道残留结石有3例合并胆道蛔虫,1例合并胆总管下端狭窄。全组25例,取除结石及蛔虫成功22例,成功率为88%,取净结石20例,取净率为91%,1例胆总管下端狭窄,试用纤维胆道镜内插入PTCD导丝,导管扩张狭窄部分,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纤维胆道镜术后直型引流管插入和固定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早期导管滑脱的并发症。并对3例取石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85年04期 272-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回盲部低张双对比造影

    杨文藻;

    本文报导32例回盲部低张双对比造影的X线所见。肠壁线和粘膜皱襞的表现,可帮助鉴别肿瘤和炎症。并介绍其操作方法,认为注射低张药物的时间应该在钡剂大部进入结肠,仅末端回肠存留少量钡剂时为合适。最后,就诊断问题作初步探讨。

    1985年04期 275-277+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噻替哌膀胱内灌注引起增生性膀胱炎一例

    耿达玮;石祚民;

    <正> 噻替哌膀胱内灌注可引起尿路刺激症状和溃疡性膀胱炎,但未见有引起增生性膀胱炎的报告,本院遇见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45岁。1983年4月因膀胱癌在外院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每周50mg噻替哌膀胱内灌注无中断。10天前噻替哌膀胱内灌注后次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膀胱充盈时下腹部疼痛,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于1984年1日7日入院。体检:T36℃,P72次/分,R18次/分,腹部无压痛,未及肿块,肝脾于肋缘下未及,肾区无压痛及叩痛。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消炎、止血治疗,上述症状消失后,行膀胱镜检查,镜下见膀胱三角区右半充血、水肿,膀胱右侧壁、顶壁右半侧大片乳头状肿块,无蒂,中心部轻度坏死,右侧输尿管口未见,左侧输尿管口正常。取活

    1985年04期 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作凝固的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垫压术

    吴义龙;蔡瑞玲;周仕福;李佩蒂;

    采用不作凝固的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0例,全部病例用硅胶海绵作巩膜外蛰压。其中一例放出视网膜下积液。除一例因缝线松脱,垫压物移位而失败外,其余一次治愈。随访平均20个月,未复发。本术式的优点是①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②避免热凝引起的巩膜坏死,有利再手术。③术毕玻璃体、视网膜等组织反应轻,术后无明显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避免了永久性视机能障碍。④术后色素膜及外眼反应轻,病人痛苦小。此外,对本法适应证和作用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1985年04期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内避孕环异位(附七例分析)

    夏秀丽;张正荣;

    <正> 宫内避孕环异位虽较少见,但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大部分病人可无症状,往往在带环受孕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自觉有腰酸、下坠感、经量多,偶而可因避孕环异位引起肠梗阻等合并症。我院自1973~1984年,因避孕环异位而收治7例,报道如下。病例摘要见附表。

    1985年04期 282-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整复中的应用

    何承斌;

    <正>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时往往造成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而导致颌面部明显畸形与器官功能障碍。以往因恶性肿瘤作广泛切除得不到立即整复,使手术治疗受到限制。近年来,由于肌皮辦的问世,特别是胸大肌肌皮辦的临床应用,给口腔颌面外科开创了广阅的前景。它不仅提高了恶性肿瘤的切除率,扩大整复范围,而且缩短了疗程,提高了外形及功能整复的效果。有的学者亦指出:此瓣蒂部较为臃肿易扭转而影响血运。作者根据这一缺点对蒂部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科自1982年至1984年收治两例颌面部恶性肿瘤和一例颌面部恶性肿瘤因行放射治

    1985年04期 284-285+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附87例分析)

    范畴;余海燕;孙宗长;

    <正>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为耳鼻咽喉领域中常见之肿瘤,发病率仅次于鼻咽癌。我院1972——1983年间经病理证实的全身恶性肿瘤8874例中,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634例,其中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87例,占全身各部肿瘤的2.2%,占耳鼻咽喉部恶性肿瘤的14%。现将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性别和年龄 87例中男性60例,女性27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最小10岁,最大75岁,平均42岁,其中以45——65岁为最多,占54%。二、癌肿原发部位: 鼻腔58例占66.5%,上颌窦26例占30%,额窦2例占2.3%,筛窦1例占1.2%。三、肿瘤类别

    1985年04期 286-28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分析

    汪秀娟;崔可椿;

    <正> 持续性枕后位在胎头位置异常中占重要地位,发生率高,多数需剖腹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极少,如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极大。一、资料来源本文收集我院1975~1985年5月妊娠37-42周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90例,占同期足月妊娠初产头位分娩8334例的1.08%。二、诊断标准 1.持续性枕后位的诊断标准:凡在分娩过程中经过充分试产后产程有异常,并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纠正无效而应结束分娩时胎头枕部仍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则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

    1985年04期 28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刘佩欣;洪和贵;

    <正>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自1945年Whipple及Blakemore倡用门腔分流术后,在控制出血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术后向肝性血流减少,给病人带来了危害(除离肝性血流者外),它加速了肝脏的损害过程,严重地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1967年Warren手术的创用,使选择性分流的作用及其理论依据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保留脾脏脾亢的存在及其手术难度,成为不易推广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以Hassab和sugiura为代表的门奇静脉彻底断流术,以及国内提出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包括高位食管支),在预防出血和维护肝脏血流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断流后再出血仍有一定的比率。为此,我们近几年来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以及控制再出

    1985年04期 290-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先秦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张允熠;

    <正> 中医学以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浓郁的东方色彩闻名于世,二千多年的发展表明,先秦道家思想对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就此,本文试作探讨如下: 一、气一无论。冯友兰先生指出,先秦道家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即杨朱所说的“为我”。如老子的“虚静无为”,宋尹的“情欲寡浅”,杨朱的“全性葆真”,庄子的“坐忘”、“无我”,旨在追逐人生最大的利益,而人生最大的利益莫过于人的生命,不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本源,就不了解“利我”的根本点。道家把“为我”哲学的根本点放到探索人的生命的本质和本源方面,而要探索人的本质和本源,必然涉及到自然的本质和本源。探索人与自然的本质和本

    1985年04期 29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谈《伤寒论》温法的运用

    孙世发;李济仁;秦德平;

    <正> 《伤寒论》一书,主要讨论寒邪中人,病从寒化,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的各种寒性病证,并据此论述温法的运用。温法是指运用温热性方治疗寒性病证的各种方法,归纳如下。温散法 1.辛沮解表: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最先为病,当此之时,唯以散寒为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可见二方证的共因是外感风寒之邪,都表现有恶风寒,身疼痛,脉浮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由于这种发热只是

    1985年04期 296-29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经》论月亮的圆缺与针刺的关系

    秦德平;

    <正> 针刺结合月亮的圆缺进行,是《内经》首次提出来的针刺重要原则之一。《内经》作者应用当时仅有的天文气象学知识,对天体中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月亮的盈亏不仅与地球表面的海水潮汐直接相关,而且对人体生理和发病、治疗也有影响。据此,《内经》提出“因天时而调血气”的针刺原则,规定在针刺时机、补泻手法和针刺次数等方面,都必须做到因时制宜。恩格斯曾经指出:“自然界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内经》阐明的月亮的圆缺与人体生理、发病的关系以及据此制定

    1985年04期 298-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少阴伤寒喉痹

    李传方;

    <正> 喉痹,一作喉闭,为咽喉肿痛之统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谓:“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其述似与喉风、乳蛾重症、喉痈等相类。因其咽喉肿甚,闭塞气道,其势急迫,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通常所说的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理演变不危急,咽喉肿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畅或寒热等。以外感风热、内伤阴虚为常见。临证辩之较易,治之不难。唯有少阴伤寒喉痹,其与上述迥然不同,临床少见,辩之较难,若治之不当,往往祸不旋踵。追忆60年代初,吾随朱老毕业实习时,遇一病人,其形赢,面白无华,便溏日2~3行,腰膝酸软,两足如冰,咽喉肿痛,自觉身热,有火上炎,诊得六脉沉细而弱,舌苔薄白质淡。某医投以滋阴壮水,清热解毒

    1985年04期 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辑肘后方》评介

    程宜福;

    <正> 《补辑肘后方》(安徽科技出版社,笫1版,1983年11月)乃我院尚志钧付教授辑校。尚老年近七旬,广览博识,攻研本草方书,业教学临床五十余载,是国内著名的本草文献学家,誉称本草四大名家之一。所著《唐新修本草》辑复本,在国际东医学界亦享有盛名。尚老治学严谨,发现今本《肘后方》误刻脱漏甚多,遂以《千金》、《外怠》、《太平御览》……诸书为据,《补辑肘后方》三卷101首,从而恢复了陶弘景增补时的原貌。本书原名《肘后方》,又名《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凡三卷86首(篇),是晋·葛洪所著。梁·陶弘景于公元500年将葛氏书相类合并,成79首,增22首,共101

    1985年04期 302-303+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皖南医学院七九级男生体质跟踪调研报告

    高本言;曾正阳;

    <正> 了解医学院学生的体质状况,是探讨并检验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体育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径。为了不断地提高我院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改进学校体育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我们利用本院开设三年体育课的这一严密组织形式,对皖医七九级男生进行了体质的跟踪调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七个项目: 1、运动素质项目:100米、1500米和引体向上。 2、形态机能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肺活量。 (二)调查方法: 1、按1979年全国青少年儿体质调查要求进行。 2、100米、1500米、引体向上等身体素质项目的测定,与“锻炼标准”和体育课的考试相结合。在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反复出

    1985年04期 304-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芜湖市1132例新生儿生长指标的调查

    李瑞华;

    <正> 关于新生儿体重、身高、胸围等生长指标,最近几年,国内做了大量调查,但我省资料报道较少,为进一步加强围产期新生儿保健工作,积累基础资料,作为今后工作的对比和参考,现将本院婴儿室最近一年来的新生儿记录,整理分析如下: 一、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本院婴儿室1982年11月至1983年12月1214例正常分娩活产新生儿记录,删除其中低出生体重儿82例,实际统计1132例。各项指标均在出生后24小时内测量。 2、测量方法:根据我院现有条件,参照1975年我国正常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体重:用婴儿专用磅秤,准确读数至10克。

    1985年04期 30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平滑肌中的肾上腺素受体

    姚明辉;杨藻宸;

    <正> 在研究拟肾上腺素药作用时,子宫平滑肌是常用的制备之一。在子宫平滑肌中,研究者们发现许多问题是令人感兴趣的。如卵巢激素可以改变子宫对拟肾上腺素药的反应类型,不同种属的子宫对药物的反应性可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为了彻底了解拟肾上腺素药对子宫作用的确切机理,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β肾上腺素受体 (一)β受体的存在和效应近二十年来,人们对子宫中β受体的存在和效应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在不同种属子宫,尤其以大鼠子宫的研究较为深入,Ahlquist很早提出大鼠子宫中存在着β受体,其效应是抑

    1985年04期 31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痛觉在脊髓内的调制

    汪桐;

    <正> 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Aδ和C类纤维传到脊髓背角,经广泛而弥散的多突触联系再传到丘脑,主要是内侧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侧,然后传至大脑皮层,引起疼痛。可见脊髓背角和丘脑内侧核群是传递疼痛信息的两个关键部位。针刺对这两个部位的抑制,就能阻滞疼痛信息。本文主要阐述脊髓背角内疼痛的调制。躯体痛觉冲动沿脊神经直接进入脊髓,但内脏的痛觉传入有的先进入交感神经干,并可在交感干中走行好几个节段。形成脊髓旁通路。痛觉冲动由背根进入脊髓后,与胶质细胞突起组成的传导束上升1~6个节段,然后在脊髓灰质后角中终止于第二级神经元。一、脊髓背角痛敏神经元 Rexed根据猫脊髓的组织学研究,将其灰质分为十层。与疼痛性传入冲动有关的中

    1985年04期 318-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近况

    桂晓钟;王强;

    <正>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浆液性中耳炎(SOM)、粘液性中耳炎(MOM)、渗出性中耳炎(OME)以及中耳积液(MEE)等,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害的原因之一。其病理以中耳腔内有渗出性非化脓积液为特点。若治疗不当,拖延日久可以导致严重的听力障碍。近数年来,国外围绕该病进行病因学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报告甚多。分泌性中耳炎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临床上极为重要的耳科疾患。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学研究咽鼓管机能:咽鼓管机能障碍学说一直受到较多学者公认。自从Politzer于1967年提出负压引起中耳渗液的理论以后,习惯上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乃是咽鼓管部分或全部

    1985年04期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风湿性心脏病临床诊断的几个问题

    李广术;

    <正> 本文就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瓣膜病的临床诊断中的几个问题,根据近年来的新认识,结合笔者体会分述如下: 一、风心是风湿热的后遗症,关于风湿热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清楚,自本世纪廿年代起风湿病就被认为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有关,并证实链球菌感染是风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风湿病并非链球菌直接引起的疾病。从四十年代起人们就提出链球菌感染——变态反应学说。但风湿患者有1/3~1/2没有确切的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病史,1968年前风湿热被认为是获得性心瓣膜病的唯一重要原因。到六十年代末期这种观点受到

    1985年04期 325-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交感神经节电位的蔗糖间隙记录法

    蒋志根;李万德;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观察离体交感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方法——蔗糖间隙法,包括浴槽结构和操作技术。方法简便,适用于交感神经节突触生理,药理和毒理等方面的研究。

    1985年04期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茶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李权;鲍德平;黄雪玉;

    <正> 制茶工业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有关茶尘的职业性危害正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而茶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则是作为评价茶尘危害的一项常用指标。以往我们用钼兰比色法进行测定,但由于测定中所使用的镍坩埚不能用洗液清洗,因而每次测定无法求得镍坩埚的本底浓度致测定结果不准。如1983年第四季度,我们在芜湖茶厂生货、熟货车间按工种分别采样21点次,测得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最小值为1.9%,最大值为37.1%,X=9.66%。而同期在同样的工种点上采样,用焦磷酸法测得的结果最小值为1.3%,最大值为13.24%,X=4.76%。而且在粉尘浓度非常低的拣茶

    1985年04期 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耳源性颅内并发病的护理体会

    刘平;汪静;

    <正> 耳源性颅内并发病通常起因于中耳乳突炎的化脓性感染,常见者有:脑膜炎、脑脓肿、横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因这类疾病死亡率较高,处理较难;故须予高度重视。我病区自1973至1984年3月共收治耳源性颅内并发病的患者67例,其中耳源性脑膜炎18例、耳源性脑脓肿31例,横窦血栓性静脉炎12例,未具体归类6例。年龄最大者51岁,最小者7个月,以10至20岁者最多见。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意识瞳孔的观察及护理耳源性颅内并发病的患者尤其是脑脓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瞳孔变化。而意识和瞳孔的改变直接反映脑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可通过语言刺激及各种反射,根据病人反应的不

    1985年04期 333+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纤维胃镜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2例报告

    赵绍雨;

    <正>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少见,诊断较难,我们在纤维胃镜检查中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62岁。上腹不适伴消瘦一年,无返酸嗳气及明显上腹痛。病中常有黑便。临床拟诊胃癌。胃肠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镜检查:食管、贲门及胃体正常,胃角光整。胃窦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不规则,但无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僵硬,整个球部均呈高低不平,表面污秽,部分充血糜烂,降部正常。活检部位:球部前壁及大弯×5。胃镜诊断:1、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病理报告:球部低分化性粘液腺癌。患者拒绝手术,于检查后4个月死亡。例2:女性,30岁。上腹痛反复发作伴进行性消瘦三个月。临床诊断:慢性胃炎。

    1985年04期 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ADH—黄递酶缺陷所致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症误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一例报告

    刘慕琴;胡华震;

    <正> 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症(CongenitalMethe moglobinemia)是较少见的疾病。1884年Francoses首先报告1例,1954年张氏等报告国人1例后,国内虽陆续有报导,但仍未引起临床医生应有的重视,本症易与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相混淆,甚至误行心脏手术。本文报告1例,曾在院外误诊为先心而前来要求手术的病例。王某某、男性、16岁,皖含山县人,住院号28548,出生以来口唇和甲床呈青紫,从无自觉症状,体力活动不受影响,在院外多次被诊断为先心,拟来我院手术治疗。过去身体一向健康,无服用中西药物和接触工

    1985年04期 33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软腭阵挛症状群一例临床报道

    许平;

    <正> 软腭阵挛症状群又名延髓橄榄体综合征。是罕见的临床现象之一,并发假性球麻痹,更属少见。现将我院曾经观察的一例报道如下。龚某,男,37岁,工人。住院号:61477因口齿不清,吞咽困难四年,于81年12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四年,逐步出现发言口齿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口角流延,四肢活动不“灵活”,并常不自主强笑。在他院曾拟诊“肝豆状核变性”,服用“青霉胺”,亦曾拟诊“假性球麻痹(原因不明)”。由于症状逐渐加重,80年第一次收住我科。当时检查发现.鼻音甚重,行动笨拙缓慢,小步步态。两眼高度近视,眼球聚合运动差。未见视神经乳头水肿。肝脾未扪及。无

    1985年04期 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皖南医学院学报 总目录 1985年

    <正>~~

    1985年04期 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