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涛;陶芳;方浩;马张庆;洪宗元;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小鼠脑组织匀浆中组胺含量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8只,在乙醚麻醉下断头处死后,迅速取出脑组织,分离出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称重并制成匀浆。匀浆中组胺用高氯酸提取,经丹磺酰氯衍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检测法检测含量。结果:组胺在0.1~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γ2=0.9993,最低检出限为0.1μg/ml,保留时间约6.1 min。小鼠下丘脑中组胺含量最高,约为0.21μg/g。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HPLC-UV检测法快速简便,敏感实用,可用于脑组织中组胺含量的测定。
2013年01期 v.32;No.14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段婷;张根葆;周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PCA在DIC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用脂多糖(LPS)100μg/(kg.h)(10 ml/h)的速度持续滴注6 h,建立稳定的兔DIC模型。分别于1 h、2 h、3 h、4 h、6 h时从股动脉取血1 ml,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PC)的活性。观察DIC时PC活性水平变化。24 h内死亡的兔,立即取其肝、肾、肺标本;24 h观察期结束后,处死并取兔肝、肾、肺标本,均用10%甲醛固定,经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结果:兔经持续耳缘静脉滴注LPS后,PC活性显著降低(LPS静脉滴注1 h时即已开始),PT与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LPS静脉滴注2 h时开始)。LPS实验组兔肝、肾、肺病理切片显示细胞水肿、尚伴有灶性出血,肺微血管与肾小球亦见纤维蛋白微血栓形成。结论:本院蛇毒研究所研发的PC活性检测试剂有望成为评价DIC发展及诊断的检测试剂。
2013年01期 v.32;No.144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庞晓楠;李慧;李铁臣;
目的:研究ABCB4基因外显子8突变的情况,以探讨其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5例中国皖南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抽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DNA序列测定的方法对ABCB4基因外显子8的突变情况进行筛查,并确定其具体的突变性质。结果:15例标本均扩增出AB-CB4基因外显子8的目的片段。对DNA序列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5例(33.33%)存在c.711A>T杂合性突变。结论:ABCB4基因外显子8的突变可能与中国人群ICP的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013年01期 v.32;No.144 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潘彩明;沈群山;黄后宝;蔡张愉;王啸;姜书传;董昌斌;
目的:观察膀胱内灌注华蟾素(Cinobufagin,Cino)对SD大鼠膀胱肿瘤的影响。方法:7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A组)、MNU组(B组)、华蟾素处理组(C组)、阿霉素处理组(D组)、卡介苗处理组(E组),每组15只。所有SD雌性大鼠采用MNU膀胱灌注,每间隔1周灌注2 mg/0.2 ml 1次,共6次,诱导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处理组分别予以华蟾素、阿霉素(ADM)、卡介苗(BCG)行膀胱内灌注。实验结束后1周处死大鼠,完整切除膀胱,膀胱肿瘤组织行HE染色,观察膀胱肿瘤病理类型,并计算各组的致癌率。结果:大鼠肿瘤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A组大鼠14只大鼠均未见明显异常增生,B组13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C组6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D组7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E组5只大鼠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华蟾素能有效拮抗、抑制MNU诱导膀胱肿瘤的发生。
2013年01期 v.32;No.14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锐;刘敏;熊克仁;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对大鼠丘脑网状核(thalamicreticular nucleus,TRN)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眼镜蛇毒组,每组各6只。灌注固定、取脑包埋、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并比较c-jun在各组大鼠TRN的分布情况。结果:眼睛蛇毒组大鼠TRN c-jun阳性细胞数及表达强度较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眼镜蛇毒对大鼠TRN c-jun的表达有上调作用。
2013年01期 v.32;No.14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郝伟;杨解人;张俊秀;李文星;刘艳;
目的:观察复方山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5只,随机分为SHR组(蒸馏水5 ml/kg),复方山菊高、中、低剂量组(0.45、0.15、0.05 g/kg)和卡托普利组(0.03 g/kg),每组7只。另设WKY正常对照组(蒸馏水5 ml/kg),7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16周。16周后,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即早基因(c-f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结果:随着复方山菊剂量的增加,其心肌纤维排列逐渐整齐,结构清晰,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间质和血管旁的蓝色深染逐渐减少,胶原沉积现象逐渐减轻;心肌TGF-β1、c-fos和iNOS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减少。结论:复方山菊可明显减轻SHR心肌损伤,减少心肌胶原纤维的沉积,下调TGF-β1、c-fos和iNOS蛋白的表达,对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3年01期 v.32;No.144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剑平;于昌盛;方芳;鲁柯兵;沈忠兵;
目的:探讨在处理乳腺多发性肿块时微创旋切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术前体检和B超检查诊断为乳腺多发性肿块的65例患者共188个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实时监控下利用EnCor真空旋切系统进行切除,并对手术情况、病理结果、患者满意度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结果:65例患者所有188个病灶均被完整切除,长径为0.5~3.6 cm,其中113个为不可触及肿块,占60%,平均用时15 min。术中2例发生出血,其中1例术后在病灶处出现较为明显的血肿;2例病灶贴近皮肤,术时造成皮肤损伤;所有手术部位无残留病灶。伤口愈合情况,2例切口部位可见较为明显的瘢痕,可能与瘢痕体质或穿刺切口对合不良有关。结论:利用EnCor真空旋切系统进行乳房多发性肿块的微创切除,手术安全性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突出,患者满意度高,对切除乳腺深处不可触及的肿块尤其合适,应用前景良好。
2013年01期 v.32;No.144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代强甫;陆进明;
目的: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7~2011年住院及门诊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的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5.43,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病程长于男性。②临床以累及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痛多见,其次为发热和关节痛,乏力及体质量下降相对少见。③所有患者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轻中度贫血31例(68.89%),免疫球蛋白升高18例(40%),肝功能异常8例(17.78%),血小板异常5例(11.11%)。④41例(91.11%)患者需要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单纯非甾体抗炎药治疗4例(8.89%)。结论:PMR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多见,ESR≥50 mm/1 h伴CRP升高,小剂量激素治疗显效。
2013年01期 v.32;No.144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捷华;汪靖;胡剑平;章锡林;
目的:了解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6名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糖尿病(OR=3.92,P<0.05)、吸烟(OR=2.91,P<0.05)、总胆固醇异常(OR=3.99,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异常(OR=9.95,P<0.05)是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水平的Noble分级与合并糖尿病(NobleⅡ级×糖尿病异常:OR=10.38,P<0.05)、总胆固醇异常(NobleⅢ级×总胆固醇异常:OR=8.83,P<0.05)及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的交互作用(NobleⅠ级×低密度脂蛋白异常:OR=4.01,P<0.01;NobleⅡ级×低密度脂蛋白异常,OR=11.62,P<0.05;NobleⅢ级×低密度脂蛋白异常OR=30.56,P<0.05)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结论:心肌桥患者的Noble分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制修饰作用,临床治疗实践中应重视心肌桥这一先天解剖异常现象。
2013年01期 v.32;No.14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卫东;鲍胜华;王小明;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及2012年7月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治疗2例Miles术后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例1历时260 min,术后第7天出院,随访11个月;例2历时105 min,术后第3天出院,随访1个月。随访期间,除例1患处略有皮肤堆积(不影响造口袋的粘贴)外,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自我感觉良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造口旁疝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技术合理,安全可行。
2013年01期 v.32;No.144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凌利;倪观太;施素华;
目的:通过对TVT及TVT-O治疗压力性尿失禁36例分析,探讨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防。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3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分组及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TVT-O组的手术时间较TVT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VT-O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V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VT-O组并发症较TVT组明显减少。结论:TVT和TVT-O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术式。临床医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但TVT更简便、安全,适应证更宽。
2013年01期 v.32;No.144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汤德刚;张相双;王维东;童加谋;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对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出血部位、血肿量、发病时间、意识状态等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锥颅血肿抽吸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存活45例,死亡11例。随访3~6个月,根据ADL分级法判断: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前要综合分析病情,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灵活机动地选择手术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3年01期 v.32;No.144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丘东海;叶娉婷;
目的:比较初产妇药物流产后和人工流产术后对再妊娠的影响,为选择合适、安全的流产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35例有人工流产术史、126例有药物流产史及130例无流产史的初产妇进行比较,观察其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结果:妊娠期人流组先兆流产发生率明显高于药流组和无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93,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期人流组产后出血、胎盘粘连和胎盘残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药流组和无产组,χ2分别为22.146、12.211、9.387,P值均<0.05,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药物流产后对再次妊娠影响小于人工流产术后,可考虑作为临床终止早孕的首先选择。
2013年01期 v.32;No.144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爱荣;何莲芝;
目的:探讨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方法:对安庆市三家二甲以上医院2001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住院产妇足月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前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59.40%,后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71.38%,趋势χ2=382.431,P<0.01,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②社会因素在剖宫产指征比例中最低占28.23%,最高达46.93%而成为主要因素。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
2013年01期 v.32;No.14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旺社;
目的:分析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差异。结果:所有戊型肝炎患者中黄疸30例,发热5例,无症状1例,抗-HEV IgM阳性16例,抗-HEV IgG阳性24例,两抗体均阳性者2例,重叠乙肝2例。结论:戊型肝炎以老年多发,以急性黄疸型为主,春季为多发季节,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抗-HEV IgG抗体以免漏诊和误诊,预后良好。
2013年01期 v.32;No.14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成钢;王东;黄一雄;苏仕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道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2007年4月~2012年4月对11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四孔法下行LC。紧贴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移行部使用电凝及吸引器精准解剖Calot三角,先游离后三角内脂肪、纤维和结缔组织,再解剖前三角,使前后三角贯穿。Calot三角内只有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管状结构,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紧贴胆囊壁夹闭动脉并切断,缘胆囊壶腹部确定胆囊管后夹闭胆囊管并切断。结果:113例完成LC,5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其中Mirrize综合征Ⅰ型1例;Calot三角致密粘连难以分离2例;胆囊管明显增粗、结石嵌顿,疑胆总管继发结石2例。术后戳孔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1例;戳孔疝1例;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1周后治愈;胆囊床出血1例,第2日腹腔镜止血治愈;胆总管残石1例,1月后行EST去除;无胆管、血管损伤。结论:急性胆囊炎LC中,应用此方法解剖Calot三角,缘胆囊壶腹部确定胆囊管后夹闭并切断,能有效预防胆道损伤。
2013年01期 v.32;No.14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