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琪;刘婷;孙恩涛;姜玉新;李朝品;
目的:观察伯氏嗜木螨的主要发育期形态。方法:采集某饲料厂饲料样本,分离其中孳生螨,纯化后清洗,制备标本玻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鉴定。结果:光镜下见雌性成螨躯体无色,表皮光滑有光泽,足4对呈淡棕色,体圆且膨胀明显,背部刚毛4对。除顶内毛外,所有躯体背面刚毛几乎完全光滑并在基部加粗,生殖感觉器大且明显,肛门周围6对微小的肛毛。雄性成螨螨体较雌螨小,呈纺锤状,背面刚毛较雌螨长,除生殖区有明显骨化的阳茎和圆形的肛门吸盘外,其他结构与雌螨基本相同。卵长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内常见未发育成熟的幼螨。幼螨足3对,在基节Ⅰ区可见较长的中空管子———基节杆(CR)。结论:光镜下观察到伯氏嗜木螨的主要发育期形态,拟为鉴定此螨提供更加直观与客观的依据。
2013年05期 v.32;No.148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斐;张根葆;黄璐;徐平;皇甫政彤;吴娟;
目的:探讨尖吻蝮蛇毒血浆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 activator,PCA)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即对照组(C group)、假手术组(S grou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 group);通过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心电变化。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的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的含量,凝血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AMI组心电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QRS波群形态改变,T波增高;与S组相比较,AMI组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1 h即显著降低(P<0.05);2 h后EPCR含量明显减少(P<0.05);APTT明显缩短(P<0.05)。结论:以尖吻蝮蛇毒PCA制备的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试剂可较灵敏地反映心肌梗死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
2013年05期 v.32;No.148 352-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继胜;丁见;吴锋;熊克仁;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对大鼠脊髓Nestin和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眼镜蛇毒组,每组8只。眼镜蛇粗毒以0.5μl/kg注入左后肢内侧复制蛇伤模型,30 min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腰段Nestin和BDNF的表达。结果:眼镜蛇毒组大鼠脊髓腰段前角和后角Nestin和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着色较深,眼镜蛇毒组脊髓Nestin和BDNF平均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眼镜蛇毒致伤后,脊髓灰质Nestin和BDNF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脊髓损伤的代偿性修复。
2013年05期 v.32;No.148 356-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镇兰芳;张六通;
目的:检测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以期寻求AHR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HR水平。结果:CIA大鼠IL-17和AH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成功建立的CIA模型中,IL-17、AHR大量产生,提示AHR可能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
2013年05期 v.32;No.148 360-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强;贺华正;朱劲松;董利军;徐宏光;
目的:探讨PKP或PVP结合过伸复位法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复位作用,对两者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对2007年11月~2012年10月间行PKP的21例患者和行PVP的45例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记录每个病例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手术前后椎体复位情况、随访终点时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Cobb角来测量),并将两组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2月。结果显示两组病例VAS评分、椎体复位情况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在VAS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别,但PKP具有更好地复位和改善椎体后突畸形效果。结论:PKP和PVP均能减轻疼痛,增加椎体强度。PKP能更好地复位压缩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椎体后突畸形。
2013年05期 v.32;No.148 362-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杰;张大发;
目的:探讨3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14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42例、完全胸腔镜组67例及常规开胸组37例。疗效观察及评价指标为: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天数,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费用。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天数,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与完全胸腔镜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前者住院费用明显低于胸腔镜组(P<0.01)。常规开胸切口出血多,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治疗费用介于两者之间。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毕竟有切口存在,未能达到真正的微创,年轻患者不愿接受。电视胸膜腔术治疗除费用相对较高外,其他优势明显,易被患者接受,必将成为常规开展术式。标准后外侧切口术现已基本不用。
2013年05期 v.32;No.148 36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修稳;韩玉龙;潘宏波;孙继林;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在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展期贲门癌患者66例,分别施行"管状"胃-食管吻合的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实验组34例)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2年消化道症状、体质量、近期存活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2年随访,两组均无复发和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施行"管状"胃-食管吻合的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不会降低其近期生存率,且可改善生活质量。
2013年05期 v.32;No.148 36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周芳芳;卢林明;
目的:报告1例胰腺黏液表皮样癌,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胰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胰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中报道的病例。结果:该例胰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镜下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巢状和腺管状结构,典型的巢状区域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即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结论:胰腺黏液表皮样癌较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易误诊为胰腺腺癌;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与其他肿瘤鉴别;由于罕见性,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需进一步研究。
2013年05期 v.32;No.148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汪丽儿;
目的:评价尿胰蛋白酶原-2快速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85例因急性腹痛而就诊的急诊或住院的病人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及尿胰蛋白酶原-2,按照《胰腺炎诊断标准》判断是否患有胰腺炎,分为急性胰腺炎组和非急性胰腺炎组,计算尿胰蛋白酶原-2阳性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性能指标,以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统计尿胰蛋白酶原-2、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的ROC曲线及尿胰蛋白酶原-2阳性在尿液中持续时间。结果:尿胰蛋白酶原-2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异度89.2%,敏感度97.9%,阴性预示值97.1%,阳性预测值92.2%,准确性94.1%。与血清淀粉酶比较P>0.05,与尿淀粉酶比较P<0.05,尿TPS-2、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60、0.823、0.821。结论:尿胰蛋白酶原-2快速检测简便、快速、微量、特异,为AP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提供更加特异、准确的诊断依据。
2013年05期 v.32;No.148 374-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泳;
目的:探讨丙戊酸单药治疗不佳患者联合托吡酯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入选门诊经丙戊酸治疗3个月以上且仍有每月发作1次以上的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发作及全面性发作三种发作类型的癫痫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妥泰治疗。以治疗前12周内患者的平均发作频度为基线,与托吡酯加药治疗后12周维持治疗期平均发作频度进行比较。结果:入组30例患者中退出4例,无发作5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3.1%。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无论部分性发作还是全面性发作,加用托吡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本组不良反应主要为体质量减轻和反应迟钝。
2013年05期 v.32;No.148 37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柯彬;史良会;黄伟;
目的:分析经腹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预防与治疗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间两所医院行经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腹全胃切除1 016例,住院期间有并发症154例(发生率为1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OR=1.741,95%CI:1.182~2.565)、手术时间长(OR=2.114,95%CI:1.467~3.054)和术前有合并症(OR=1.501,95%CI:1.024~2.201)与经腹全胃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手术持续时间长和术前存在合并症可能是经腹全胃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2013年05期 v.32;No.148 379-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童昌军;谈雅吟;高峰;张卫东;
目的:旨在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找出导致内瘘失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有效的预防内瘘失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并长期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53例次内瘘手术患者,男76例次,女77例次;患者平均年龄(54±18)岁。我们对患者原发病、血脂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钙磷乘积以及间期体质量增长等六项指标进行量化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37例次发生内瘘失功,患者的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幅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患者过高的间期体质量增幅、糖尿病为原发病、高水平的LDL、血红蛋白的异常和钙磷乘积的过高都是影响内瘘功能状况的重要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避免高危因素的存在,早期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从而减少内瘘失功的情况发生。
2013年05期 v.32;No.148 382-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陈晨;高群;卢贤映;张振强;
目的:探讨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PFM,德国PFM医疗集团生产)在小儿巨大脓肿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l月收治的20例(>3cm)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脓肿的部位分别采用不同径路的小切口脓肿切开排脓联合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术后持续引流术,同时应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对并发的各种基础疾病请相关科室协同处理,重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作相应的处理。结果:20例患儿治疗7~14 d皆痊愈出院,有效治愈率100%。结论:小切口脓肿切开排脓联合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术后持续引流术表现出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术后便于患儿活动,无需更换脓腔内引流纱条,无需更换引流瓶,能明显减轻换药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医师的工作量,愈合快,且愈合后无明显瘢痕,外观美观,尤其针对深部且较大的脓肿效果更好,故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2013年05期 v.32;No.148 385-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鲁厚清;姚宜斌;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骨盆骨折多发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8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多发伤伴有骨盆骨折患者,经必要的生命支持,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实施DSA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术。18例患者中12例需机械通气,13例液体复苏同时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基本生命体征,6例血管造影前已行紧急手术。结果:18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出血。经血管栓塞后休克指数改善,酸中毒纠正、动脉血氧分压提高,每小时尿量明显增加。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改善;14例痊愈。结论: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是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3年05期 v.32;No.148 387-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宁;
目的:观察早期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记录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和影像学改变。结果:溶栓前后24 h 3例评分降低≥10分,3例患者评分降低>5分而<10分,1例降低<5分。3例患者出院时GOS评分为5分,2例4分,1例3分,1例1分。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需严格把握溶栓时间窗、适应证与禁忌症。
2013年05期 v.32;No.148 390-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邹武军;洪玉彩;
目的:分析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50例患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方案,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加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的治疗方案。结果:对照组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治疗组中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两组相比较临床效果具有差异(P<0.01)。结论: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2013年05期 v.32;No.148 392-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秋石;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冯桂林;胡骥琼;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bdominl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的手术操作要点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应用腔内隔绝术的患者,治愈25例,术后死亡1例;发生内瘘共4例。结论: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而言,腔内隔绝术(EVAR)是一项革命性的微创技术。术前的精确测量,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及时恰当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生命安危。
2013年05期 v.32;No.148 394-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丽萍;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8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1次/d,3~5 d为一个疗程,后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10 mg/(kg·d)序贯治疗,服3 d停4 d,连用2~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红霉素20~30 mg/(kg·d)静脉滴注,1次/d,7~14 d为一个疗程,后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序贯治疗2~3个疗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显效率分别为97.61%和95.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体温复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局部静脉疼痛、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经济方便、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3年05期 v.32;No.148 397-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叶重阳;陈亮;陆志伟;
<正>1病例简介患者陈某,男,48岁,2011年12月于南京军区总院肾穿刺活检确诊为"膜性肾病综合征",后口服强的松20 mg/d维持治疗,每两月复查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尿蛋白维持在()~()之间,血白蛋白维持在20 g/L左右,2012年11月23日患者因双下肢水肿、加重1 d伴腹泻入我院肾内科。入院时查体:T 36.6°C,R 20次/min,P 94次/min,BP 128/80 mmHg,肾病面容,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双下肢中-重度凹陷性水肿,皮肤多处可见紫癜及瘀斑。入院后查WBC 20.9×109/L,N 0.981,ALB 18.5 g/L,尿素24.49 mmol/L,
2013年05期 v.32;No.148 416-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莹;何向阳;钱才友;文琴;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农民,因反复纳差、乏力、腹胀两月入院,患者近两月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食欲下降,进食后腹胀明显伴活动后乏力,有上腹部嘈杂感,无进食梗咽,无明显反酸、嗳气、烧心,无恶心、呕吐,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睑结膜不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64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不亢,
2013年05期 v.32;No.148 42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胜兵;周世文;李忠山;李海宏;王志强;
<正>恶性间皮瘤系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预后恶劣,多发生于胸膜、腹膜、心脏包膜[1-4]。胃恶性间皮瘤十分罕见[5],且胃恶性间皮瘤术后复发多次手术者鲜见报道。笔者近期诊治胃结节性恶性间皮瘤1例,经三次手术至今存活,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男,59岁。因消瘦乏力2月,门诊拟诊胃癌(溃疡型)于2010年4月1日首次收住本院普外科。检体:体形消瘦,腹平软,上腹部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
2013年05期 v.32;No.148 430-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